《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3月號上架囉!
總編輯的話 » 為什麼應該關心敘利亞?
爆發於2011年3月的敘利亞內戰在本月分已滿三年。這場內戰始於要求民主的和平示威,但遭到巴夏爾‧阿塞德領導的政府武裝鎮壓。一群從政府軍分離出來的武裝人員,成立了「敘利亞自由軍」來與政府軍對抗,並且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
政府軍的強力鎮壓起初占有優勢,後來雙方陷入膠著,並且逐漸發展成為國際兩大陣營的代理人戰爭:俄羅斯與伊朗支持阿塞德政權,美、法、英等西方國家及土耳其、主要阿拉伯國家則支持反抗勢力。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間的意見同樣分裂,美英等國提議的譴責阿塞德的決議案多次因常任理事國俄羅斯與中國反對而未能通過。讓情勢更加複雜的是反抗勢力的多元化,其中不僅包括親西方的反抗軍,也逐漸有更多激烈的伊斯蘭極端勢力加入,其中包括與基地組織有關的力量。
這場內戰被媒體稱為「阿拉伯之春最血腥的一章」,目前已經造成超過10萬 人死亡、230萬難民逃至鄰國,其中四分之三為婦女與小孩。而敘利亞國內流離失所的人還有650萬之多。沙林毒氣在內戰中被使用(究竟是政府軍還是反抗軍,或是雙方都使用了化學武器,各方說法不一),可能因此導致上千人慘死。去年10月,本來已接近根除的小兒痲痺在敘利亞爆發,使得敘利亞的人道狀況更加雪上加霜。
不只是人道上的慘烈代價,讓這場內戰受到國際重視。這場戰爭給整個中東地區帶來重大變數,不只鄰國約旦、埃及、土耳其、伊拉克因為大量難民的湧入而陷入道德與經濟的雙重困境,黎巴嫩因此也陷入內戰邊緣。連帶受影響的是全球油價受到敘利亞局勢的影響而激烈起伏。人口不及台灣的敘利亞(人口2245萬)的一場內戰,因此成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全球問題引爆點。
如果這些客觀(且簡化)的事實還難以讓讀者感覺這場戰爭為什麼值得關注,那麼就跟著本期雜誌的作者安‧巴納德、攝影師安卓雅‧布魯斯深入煙硝四起的大馬士革,跟著攝影師琳西‧艾達里歐進到伊拉克境內的敘利亞難民營吧。透過這三位女性細膩、人性化的視角,戰爭的複雜與冷酷不會再是遙不可及的國際新聞,而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
〈大馬士革〉一文收錄於《國家地理》雜誌2014年3月號